乡村振兴丨稳了“粮袋子” 甜了“好日子” “粮果同兴”绘就振兴新景

发布日期:2025-08-16 12:43    点击次数:185

在肥城市安临站镇,平畴沃野间,玉米与大豆错带共生,“一地双收”筑牢粮食安全根基;层叠山地上,金黄肥桃压弯枝头,“月月鲜果”激活特色产业引擎……粮稳根基,果富民生,当地因地制宜,探索出“粮果共生”的发展模式,蹚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乡村振兴路径,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
藏粮于技,科技赋能实现“一地双收”增效益。安临站镇是典型的山区乡镇,如何让有限土地多产出?该镇把目光投向了种植模式创新,在全镇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。这种种植模式绝非简单的“玉米+大豆”叠加,而是经过科学规划与技术创新的成果。农技人员通过精密调控,形成“窄行玉米+宽幅大豆”的带状布局,既能保证玉米的种植密度,又显著提升大豆受光面积,两种作物实现“双优生长”。同时,他们通过良种选配确保光温水肥资源高效利用,达到“玉米不减产,多收一季豆”的绿色增产目标。

在种植管理过程中,智能化与生态化措施为农业生产注入新动能。在种粮大户阴启春的田里,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,几分钟就完成一亩地的精准喷药。“过去人工喷药一天顶多6亩,现在无人机100多亩地一天搞定,还省农药!”阴启春说。

该镇创新推广的滴灌技术、“氮肥分带调控系统”更让施肥浇水实现“按需供给”。数据显示,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已全面覆盖全镇21个村、29个种植主体,总面积近320公顷。去年,复合田块玉米亩均产量稳定在600公斤,大豆100公斤,较单作玉米模式亩均综合增收超400元,既保障了粮食产量,又增加了农民收入,为粮食安全筑牢坚实根基。

育果于山,肥桃撬动千万“甜蜜经济”。眼下,肥城市安临站镇迎来鲜果上市热潮,多个品种的肥桃抢“鲜”上市,农户们抢抓农时采摘分拣。“黄桃48号果肉饱满、甜度爆表,线上订单排到了月底!”安临站镇东虎门村刘洪祥捧着刚采摘的桃子喜上眉梢。谁能想到,几年前这里还因品种单一、成熟期集中,面临“桃熟了卖不动”的难题。

为破解发展瓶颈,当地精准发力推进肥桃培优改良。如今,当地肥桃品种已从原来的3个、仅1个月有鲜果售卖,发展到培育出玉妃、中华桃、黄桃48号等28个品种,实现了6月至11月“月月有鲜桃”的产销格局。其中,“黄桃48号”凭借出众品质成了市场“网红”,通过“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推广,搭配科学修剪、精准水肥管理等技术,实现品质与产量的双提升。

“过去单靠线下批发,一斤桃赚不了几毛钱;现在三分之二的桃子走电商渠道,从采摘、包装到快递一条龙服务,一斤能多赚两块钱!”种植户李正迎算起增收账。今年,全镇肥桃种植面积达100余公顷,预计总产量突破600万斤,种植户人均增收超6万元。曾经闲置的荒山坡地,如今真正变成了助农增收的“聚宝盆”。

从“一地双收”的粮田稳产到“月月鲜桃”的山坡增效,从科技赋能的种植革新到产销衔接的模式升级,这片土地用“粮”的稳、“果”的甜,让有限的山区土地迸发无限生机。展望未来,安临站镇党委副书记、镇长范军表示:“安临站镇将继续深化‘粮果共生’发展模式,在技术创新上再加力、在产业融合上再提质,推动粮食生产与特色产业同频共振、齐头并进,绘就一幅生态美、产业兴、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。”

中华泰山网记者:郑凯通讯员:纪宗玉苗雨陈肖艳